|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郫县百得冰箱售后维修咨询电话

最后更新:2019-10-22 浏览次数:12
郫县百得冰箱售后维修咨询电话

售后服务7*24小时报修电话: 400-666-1443

郫县百得冰箱售后维修咨询电话

上门维修电话:028-83085150,郫县百得冰箱售后维修咨询电话,原标题:香江漫记⑤|半山扶梯:站上去是景,也是观众

当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从港铁各个出口涌出,在黄色斑马线上踏响脚步时,耀伯准时来到结志街,翻开自己摊位上的雨布开工;晚些时候,祷告声从些利街清真寺传出,背着大包的菲佣自一栋栋楼宇内走出,行色匆匆地迈向山下的市场……

每天,各种声音从中环发出,最后汇入半山扶梯,随着扶梯缓缓升高,留下电机和铰链的“咔哒”声。

如果说,集中香港大部分金融机构总部的中环,是这座城市的心脏,那么连接中环码头、金融区、山顶住宅区,沿着太平山蜿蜒直上的半山自动扶梯,便是中环的动脉。自1993年投用以来,半山自动扶梯每天运送8万人次以上。从早上6点半到深夜12点,半山扶梯为香港这座城市,一刻不停地提供动力。

从海滨到山顶,从玻璃幕墙晃眼的商业区,到觥筹交错的酒吧区,再到清幽雅致的住宅区,半山扶梯连接起香港的不同侧面。行人身在其中,仿佛在一个巨大的观景台上,身旁,不同的香港面孔次第上演。

从早上6点半到深夜12点,半山自动扶梯每天运送8万人次以上。

半山之路

沿台阶上山“身水身汗”

扶梯的“咔哒”声,在耀伯耳边已经响了26年。

身为“老街坊”,乘坐扶梯“返工”(上班),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耀伯的摊位,设在中环的结志街和吉士笠街交会处,卖一些生活百货,兼营饮料和利是封(红包)。

“我们小的时候,大概是六七十年代,中环就是大公司、大银行聚集的地方,往上的苏豪区、半山区,都是企业高管住的地方。”耀伯在港岛长大,自小的生活半径以中环为圆心,守着一个小小的摊位,看着填海工程引起的”沧海桑田“,也看着半山扶梯从无到有,从一开始因为噪音被附近居民投诉,到最终融入每一个中环人的生活。

沿着太平山蜿蜒直上的半山自动扶梯,宛如中环的动脉。

香港岛地势不平,雄踞中心的太平山巍峨高耸,只有沿着维港海滨的窄窄一线是平地。如今的中环,在港英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城”,是港岛最早开发的区域。

随着香港开埠,码头、银行在海滨矗立,中环成为香港最繁华的商业区。穿过中环,沿着石板街拾级而上,则是被称为“半山”的居民区。

“以前最害怕上山,上一次都要‘身水身汗’(一身汗)。”街坊梁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六七十年代时,半山还有一些旧式唐楼,住着不少居民。“那时候要去走一下亲戚,要么就是从中环沿着台阶走上去,要么就是坐小巴上山。”梁生记得,无论哪种上山方式,其实都颇为不易。因为山路陡峭,走台阶对人的体力是个考验,而小巴班次很少,而且不固定,次次都要等半个小时以上。

半山扶梯的其中一个出入口,这里与行车道交汇,方便乘客换乘。

潮汐通道

落差135米的中环动脉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署的资料显示,为解决中环与半山之间的交通问题,港英政府于1982年着手修建一条自动扶梯,1991年开始正式动工,两年后投入使用,工程耗资2亿4500万港元。

沿着天桥穿过德辅道,便到达半山扶梯入口。

香港运输署资料显示,中环至半山的自动扶手电梯系统,起点是位于德辅道中与皇后大道中之间的前中环街市,与通往商业中心区及海旁的中区人行天桥系统紧接相连,其后途经阁麟街,然后转入荷里活道,再途经些利街、卑利街、继而转入罗便臣道,到达位于半山干德道的终点。全长超过800米,垂直落差135米,由18段自动扶梯和3条自动人行道组成,并以加装顶盖的行人道及天桥连接,是全球最长的户外有盖行人扶手电梯。

清真寺与半山扶梯紧挨。

半山扶梯是一条潮汐通道。整个系统的自动扶手电梯及自动行人道,在同一时间只单向运作,并在不同时段改变方向。每日上午6时至10时,扶梯从半山向下行到中环,服务往商业区上班的市民;而上午10时至午夜12时,则向上行往半山,方便游客及下班市民登山。扶梯旁有并行的石板街,如果要与系统逆行,可以通过沿途的石阶及斜道,在横穿每一条街道时,都设有换乘出口。

儿时的记忆已经远去,如今的梁生,会搭乘扶梯上山,找一个小酒馆坐一坐,看一会球。电视里的解说声,和着屋外扶梯的”咔嗒“声,让他觉得心里很“落定”(踏实)。

清真寺与半山扶梯紧挨。

同归之途

站上扶梯都是同行者

Lok的工作,是穿着精心剪裁的西服,站在半山扶梯的入口处,举着裁缝店的广告,向每一位路人展示。他来自印度,与人合伙经营一家成衣店。中环一带大公司密集,很多人有做正装的需求,他的生意还不错。

每天,Lok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从不同的路口走出,然后汇入半山扶梯。仅仅从走路的姿态和衣着,他便能猜出来人的工作性质。穿着衬衣,打着领带,一边走一边打电话,不时蹦出一些英语单词的,是金融从业人员;穿着拖鞋,拉着手推车的,是山上居民家中的菲佣;穿着POLO衫,或是休闲衬衣,西裤配运动鞋的,多半是住在半山的外企高管,“中环就这三种人最多。”

然而无论是什么人,最终殊途同归,都要在半山扶梯站定,同行一段,到下一个路口再各自分开。扶梯很窄,只能容两个成年人并排,乘客之间的距离很近。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混杂共处,正是香港的特色。

傍晚时分,朝上运行的自动扶梯将上班族运送回家。

从外形上看,半山扶梯与地铁、商场常见的自动扶梯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从远处望去,浅绿色扶梯,横亘在山腰之间。绿色的廊柱,贴着浅绿色的马赛克瓷砖,用粗大的水泥柱支撑地面。站在扶梯上,“咔嗒”声中,两旁的街景掠过,香港的不同侧面次第出现。

皇后大道到威灵顿道,密布着小小的食肆和商场,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和日用品,在这里被展示。这里距离中环的写字楼最近,中午的“放饭”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有的上班族嫌扶梯太慢,会通过旁边的缓坡一溜小跑,拐进某一家小铺,点上一份工作餐,匆匆下肚,再赶回工位。透过窗户,无数年轻的、穿着笔挺衬衫的年轻面孔闪现。

从半山扶梯上看到的发廊与市集。

“流动”景台

从市井结志街到精英荷里活

接着往上,横穿结志街和摆花街,包豪斯风格的旧式唐楼,外墙的石灰已经脱落,一户居民用竹竿搭出晾衣架,花花绿绿的衣裤远看如同“万国旗”。街道很窄,两旁搭建起各种摊位,中间留出的通道,只够一个人行走。

耀伯在这里摆摊三十年,香港人称这种搭在马路上的摊位,叫“天光集市”。他的顾客,不是中环的上班族,也不是半山的外企高管,而是附近的老街坊。讲价声、机动车的马达声和扶梯的“咔嗒”声交织,这里是最烟火气的香港,市井、平民。

扶梯缓缓上升,穿过荷里活道,一组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出现在眼前。前警察总部、最高审判庭、监狱、公务员宿舍连在一起,组成昔日香港的政治中心。如今,这组被称为“大馆”的建筑物,经过复建和改造,已经成为一个文化街区。

沿着半山扶梯往上,觥筹交错的酒吧区开始出现。

香港警务处前处长李明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大馆是“香港警队的一部分,是香港历史的一部分,是香港人的一部分。”

半山扶梯造就的“流动感”,不断切换的场景画面,已经成为“港味”的一部分:包容开放,又坚守传统。

穿过荷里活道,两边的店面装修开始考究起来:实木的吧台、银白色的餐具、恰到好处的灯光和低缓的乡村音乐。穿着西装、梳着背头的企业高管,坐在椅子上,三三两两聊天,或是盯着手里的文件看。

“这边以前都是居民区,后来扶梯建起来之后,开了很多酒吧。”梁生告诉新京报记者,香港的酒吧集中区有两个,一个是湾仔的骆克道,一个便是半山的荷里活道以南一带,“骆克道就是纯放松的地方,比较休闲,这里离工作地点近,基本还是谈工作来的,都是金字塔顶尖的一群人。”

从半山扶梯上看到的水果摊。

城市连廊

这是立体的城,也是混搭的街

Carl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梁生口中的“金字塔顶尖”。

他来自英国,在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工作,平时租住在半山,休息时会到荷里活道的酒吧坐一会。在香港4年,Carl很喜欢这里,“包容所有人,有各种生活方式。”在Carl看来,玻璃幕墙林立的中环,很像伦敦西区,而半山的酒吧街,像是欧洲的某个小镇,而摆花街的天光集市,则又是最地道的港味。

沿着荷里活道往上,经过坚道、罗便臣道,穿着长袍的人渐多。这里有港岛最早的清真寺,转过一条街,则是香港最大的犹太教堂。古木参天,一大群鸽子在广场上停留。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共处,百年来相安无事。

“扶梯很方便,我们做礼拜需要扶梯。”一名犹太教徒告诉新京报记者,按照犹太教的风俗,安息日礼拜时,不能乘坐人力交通工具,因此以往需要步行上山。而半山扶梯由于是自动运行,不算“人力”,得到很多犹太人的青睐。

不远处的坚道,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馆。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之后的18年间,孙中山一直以香港为革命基地。这座前香港富商何甘棠的住宅,与孙中山也有着不解之缘。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纪念馆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每年暑假,都有大批学生参观,“这里是香港学生接受爱国教育,接受历史教育的重要地点。”

穿过坚道,扶梯继续缓缓上升,终于抵达干德道。中环的喧嚣,已经在远远的脚下,这里是一个安静清幽的世界。一座座住宅耸立,工作时间只有抱着孩子,或者拖着购物车的菲佣走过。半山是香港最早的豪宅区,至今仍然是港岛房价最高的区域。这些掩映在绿荫里的楼宇,每个单位动辄上亿港元。也正因为此,平时少有市民涉足。

按照功能划分,半山扶梯连接起三个“香港”,一个是摩登大厦林立的“金融中心”,一个是天光集市密集的“旧中环”,另一个则是酒吧、豪宅组成的西式“维多利亚城”。

这是一座立体的城市,也是一个混搭的街区。 

半山扶梯将摩登大厦林立的“金融中心”、天光集市密集的“旧中环”与酒吧、豪宅组成的西式“维多利亚城”连接了起来。

港岛之窗

移步换景之间现多元香港

半山的不少老建筑已经改建为西式的酒吧和餐厅,这些欧洲风情浓郁的商铺,与老居民的水果、杂货、凉茶铺交织一处,拥挤而生动。新旧交替、中西混杂的场景,沿着半山展开,如同电影画面闪过。行人不经意一瞥,常常能看到窗户里的一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种感觉,在半山被放大。上一秒,窗边是大声叫着“点单”的白领,下一秒,一名来自中东的发型师,正在给一位印度客人理发。一间酒吧的顶楼天台,常常在另一座居民楼脚下。

“看似很杂很乱,其实很有秩序,这就是香港。”梁生说,站在扶梯上,每一个人都是观众。

每天8万人来来往往,无数的人擦肩而过,中环不停地生长,而半山,却大致保持了几十年前的模样。回头看,狭窄的中环街巷错落层叠,各种肤色的人匆匆走过,各种语言传到耳边,在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里,却显得和谐平常。“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生活。”Carl说。

移步换景之间,喧嚣多元,精英又市井的香港次第展开。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曾经在半山扶梯选景,电影中说,“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別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

晚上7点半,耀伯开始收拾摊位。当写字楼外,衣冠楚楚的上班族占据街道时,荷里活道的酒吧亮起了橘黄色的灯光——中环又换了一幅面孔。 

新京报特派香港报道组  编辑 甘浩  校对 李项玲

  • 电话:
  • 手机:
  • 联系人: (女士) 
  • 地址:
  •  
    更多..助康相关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