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内彩电零售量为3500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销售量为477万台(液晶电视387万台,等离子电视80万台),占整体销售量的13 .63%,与去年同期相比,平板彩电销售量增长幅度为151.05%,总体销售额增长幅度达到122%之高,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变化莫测的消费需求,如何正确解读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零售市场变化特征?如何正确看待平板电视的增长速度?国产品牌的市场空间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今后几年内平板电视主流尺寸的国内市场规模有多大?发展趋势如何?
为此,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和中国家电网联手举办的 “2006平板电视市场盘点及产业研讨高峰论坛”于 1月19日在北京京瑞国际温泉酒店召开,并共同对外发布了《2006年度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白皮书》。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电子视像协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等机构的专家们发表了对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精彩和独到的见解。创维、长虹、TCL、三星等十几家著名中外厂商及全球液晶面板核心供应商奇美电子参加了此次大会。
《白皮书》揭示,2006中国平板电视零售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平板电视市场尚处在品牌竞争的初级阶段
与传统CRT电视相比,目前平板电视尤其是液晶电视的品牌竞争呈现参与品牌多,市场占有率相对分散的初级竞争态势。《白皮书》认为这种品牌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液晶彩电市场竞争的国内外品牌为31个,远远高于CRT的20个品牌规模,一些传统PC 企业利用技术、上游资源优势也加入了液晶市场的竞争,并且在一些局部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如清华同方、明基、优派等企业。二是各品牌之间市场占有率差距相对较小,整体品牌格局极易打破。如在2006年度液晶电视排行前20个品牌中,前后顺序两个品牌的占有率之差大致在0.5%左右,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液晶电视零售市场尚处在非成熟期,各个品牌的市场机会大致相同,在2007年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引起整体品牌占有率结构的变化。
国产品牌主导液晶电视市场
尽管2006年国产品牌受到面板及进口品牌四季度价格大幅下调的双重压力,但以创维、海信、TCL、厦华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依旧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白皮书》在2006年国内液晶电视市场品牌结构份额对比中揭示,国产品牌销售量和销售额占有率分别为64.46%和52.28%,领先国内市场。在剔除北京、上海等40个省会及商业发达城市之后,国产品牌在二、三级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优势更加明显,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占有份额分别达到74.08%和64.15%,其中创维、海信、TCL三个国产品牌在二三级市场的占有率就已经达到42.12%和35.92%,国产品牌目前已牢牢掌握着液晶彩电二三级零售市场的主导权。
主流尺寸是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白皮书》认为,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零售市场销售量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液晶、等离子主流尺寸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放量效应。如在等离子电视的整体销售量中,42寸占有比例最大,达到89.46%。同样,在等离子电视所有尺寸中,42寸的降价幅度也是最高的,高于平均降价幅度20.85个百分点;液晶电视中,32-42尺寸段销售量占全部销售量的73.47%,而这一尺寸区间的价格下降幅度高于整体幅度8.91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市场处处长蔡莹也认为,主流尺寸平板电视成为拉动市场的主要动力的原因一方面是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尺寸段最适合目前国内城镇居民居住条件需求。2006年,尽管一些生产企业和相关媒体在热炒大屏幕平板电视,但脱离国内实际消费水平的宣传,难以替代真实的市场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