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的实质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均衡城乡公共资源,让城市和农村有同样的待遇。作为拥有1400万人口的大都市,成都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色。正是基于这一市情特征,成都才决定把统筹城乡改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正是因为成都的工农城乡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和标本价值,国务院才把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定在成都。经过多年统筹城乡改革的探索创新,成都在统筹城乡规划、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度已经在全国领先。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让农民的资源能转化为资本;构建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让农民自己能够当家做主;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让农民能够享受和城里市民一样的配套待遇……在统筹城乡改革的路上,成都市紧紧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等方面寻求突破。
今日聚焦>>>
产权制度改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才能将‘本本’变‘本钱’,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据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继续开展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生产用房所有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林业设施所有权、规模流转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要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化,使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彻底明晰,切实保障农民分享集体资产的权益。“只有抓好确权颁证,要素流动才有基础。”该负责人表示。
确权之后,我市将推动市、县、乡、村农村产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培育产权价格评估、交易担保等中介机构,促进产权进行交易。
与此同时,从机制入手,我市还鼓励农民自愿以产权为纽带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或新型股份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的激励机制,实现农民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和服务性收入的增长,并通过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兑现到户,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完善公共服务
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要实现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型,让农民进城能“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从简单的身份转变向平等,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待遇的转变。
随便走进成都农村的一个新型社区,这里不仅有漂亮的形态,小区内还有物管、保安、保洁员,并设立业主委员会,“楼长”“楼管员”“议事会”这样的现代词汇会突然从村民的嘴里蹦出来。这样一幕幕都仅仅是完善村级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创新折射出来的一个具体呈现。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村级公共服务,积极引导自治组织将资金重点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治安巡逻等事项,加强对新农村综合体、涉农社区集中居住区、老旧院落等重点区域的服务管理,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医疗、文化、教育……也同步推进建设,今年,我市将通过实施基层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和公共文化百千万工程,启动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通过实施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设备提升工程,完成20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提档升级;并继续实施中小学提标工程,全市今年城乡新增公益性幼儿园60所。
创新社会管理
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在社会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成都市要求,无论啥子项目,项目准备时便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然后由小组议事会梳理讨论、剔除不属于专项资金范围内的项目,上报村议事会议决并公示。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委会是项目的实施主体,村上的监事会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即使在项目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严格的评议程序,在所有的受益群众中进行民主评议,项目若有没达到要求的地方,必须限期整改。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村民自治’‘农村自主管理’发挥实效。”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项目专项资金的投入、相关项目的实施,使农村改善民生、促进民主有了很好的载体,实现了村(社区)内生机制的产生,使管理全程能够更加公正透明。
下一步,还必须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程度,我市还将依托成都村政学院,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调训制度,启动新一轮村(社区)干部和议事会成员培训工作。
名人评说>>>
统筹城乡就是
城和乡互相促进发展
(农业专家梁岩,享受国务院津贴)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包括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都走在全国前列。统筹城乡,就是“城”和“乡”的互相促进发展。关于“乡”,成都市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粮食安全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成都作为特大城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除了要保障安全供应,也是构筑城市生态本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都300万亩水稻种植,就是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而“菜篮子”工程建设关系成都1400万人口蔬菜供应,既要为市民提供丰富的蔬菜供应,也要让农民增收得实惠,这就是“城”与“乡”的有机结合。
统筹城乡应该构建可持续的推进机制。农业是城乡互动紧密联系的纽带,举例来讲,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直接会刺激社会的购买力,是拉动消费潜在的消费人群。此外,农业发展也会让更多城市居民有融入农村的体验,乡村休闲旅游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佐证。最后,农产品的流通抢占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也在丰富一个城市的品牌。
记者 粟新林
前方连线
全国人大代表任永昌:
成都统筹城乡
是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过去几年中,探索了很多好的经验。”任永昌说,统筹城乡把城市、农村的发展及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均衡推开,把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分配等统筹考虑,成都做得比较全面。“尤其是在农村改革方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等探索在全国都是率先的。”
“农村分配制度改革,把城乡收入分配和养老、医疗等统筹考虑,打破了城乡差异。”任永昌说,从其他发展方面,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工业、商业转型升级发展很快,而且现代农业也加快发展步伐统筹推进。“在统筹城乡方面,成都真正体现了均衡发展,是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罗良娟:
成都为全省推进
统筹城乡工作积累了经验
在罗良娟看来,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这些年来的探索实践,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全省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川省新农保和城居保两个险种在缴费标准上已实现一体化,同时还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由转移接续。今年初,四川省还提高新农保和城居保的缴费补贴和基础养老金水平,目前正研究两种制度合并后,便于城乡居民依据实际状况选择适合的缴费档次标准,实现多缴多得,增强制度的惠民性和吸引力。异地就医省级数据交换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中,计划在今年底完成,完成后,将会给需要异地就医的人群解决来回跑的麻烦。
部门声音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我市大胆推进并成功实施了“三农”领域的诸多创新和改革,诸如“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初具规模,“米袋子”“菜篮子”保障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水稻规模化生产奖励政策全面推开,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政策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粮菜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包括在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家庭适度规模的发展,例如家庭农场;继续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经营主体扶持引导,在确权颁证基础上促进农村产权流动,实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城乡教育、文化建设、卫生医疗等方面,构建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