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办公、文教 » 正文

治理成都我参与 成都变化我见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12  浏览次数:66

 

《中国新闻周刊》推出《成都新局——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实验》独家报道,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来热烈讨论

  最新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以《成都新局——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实验》为题,深度解读了成都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

  治理成都我参与,成都变化我见证——我市近年来所积累的创新经验与探索通过报道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让更多的外地人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成都,也让参与其中的广大干部从中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印记,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了解到了自己生活改变的背后深意。

  交通先行

  让成都高效融入全国与全球

  在整组报道中,周刊专门拿出一个板块聚焦成都的“交通先行”战略。谈及“交通先行的逻辑”,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说,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成都正推动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为此,我们努力建设与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中西部门户枢纽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都要大抓外部交通,高效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外循环。围绕建强“三大交通枢纽”,统筹抓好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到2015年,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之后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未来成都将围绕建强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规划打造“二环十射”铁路网。全面完工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成渝铁路客运专线等一批重点铁路项目,形成一批对外铁路大通道。

  该负责人还透露,目前正全力推进第二绕城高速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谋划启动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构建起辐射全省、畅接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市域内的交通则按照半小时通达的理念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无缝衔接、高度通达的全域交通体系。

  北城改造

  让很多市民都感受到了变化

  在“五大兴市战略”中,“立城优城”战略关系到成都发展和民生。这几年,成都加快推进“北改”这件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在成都进行了深入采访的《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样评价道:“北改”工程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对此,市北改办常务副主任李双全深有体会。“北城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它是按照‘四态合一’原则进行的综合改造,涉及片区的城市形态、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北城改造工作涉及面广,利益诉求者多,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在市上和群众的支持下,全市‘北改’工作迎难而上。”

  正如《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所言,“‘北改’两年后,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这里的变化。”李双全说,今年进入“北改”工程实施的第三年,经过前两年的大量工作,我们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取得了一些工作经验,这将有利于下一步工作更快地推进;同时我们还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力争将此项工作推动得更加顺畅。希望通过几年时间,建设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塑造出现代大气、生态宜居、独具魅力的城市品质。

  城市引力

  引发各类投资者和人才共鸣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何在?《中国新闻周刊》通过沈晓容、陈仲维和俞建等人的故事,展现了成都对于世界500强企业、对于各类投资者、对于各类人才所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吸引力。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成都吸引力的分析与探究,同样引发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鲁先平的共鸣。多年前,他从成都出发,南下开始创新药物研发的事业。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带着国内生物高科技领先项目,西进来蓉,投资10亿元,在这里建设药品研发生产基地及总部。“这是一个瞄准全球创新药市场的高起点项目,与成都产业发展高端化不谋而合。”时隔多年,鲁先平对自己的故乡有了全新的认识。众所周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对一个区域的创新环境潜在要求是很丰沛、专业的人力资源,全球响应的物流体系。投资成都,在鲁先平看来,“最吸引我们的,就是成都创新要素的聚集,以及敢于先行的城市态度。诸多要素,在当下我的家乡成都,都能完全实现,甚至超过我们的预期。”

  兴市战略

  给成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自2011年实施“五大兴市战略”以来,成都经济总量及活力均快速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都名列前茅。

  成都市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感受最深。

  谈及《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37岁的市民胡晓说,他也要给成都的交通建设点个“赞”。他还记得,去年5月30日,经过1年建设,全国首个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双快”合一的城市道路——二环路“双快”工程建成通车,当时他和很多人一样也是心存怀疑,这条新路到底能给普通市民的生活带来什么。没想到近一年来,胡晓越来越喜欢“新二环”了:公交车拥有独立的专用通道,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独立运行体系中快速而准点,平均速度比普通公交快1倍。

  随着“五大兴市战略”的实施,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加快建设,实现了成都城市功能品质的历史跃升。56岁的市民姜阿姨说,尽管她现在退休在家,但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平时和邻居们在家附近的公园、绿道跳跳舞、散散步,周末全家人一起到白鹭湾湿地公园亲近大自然。在她看来,“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成都实施‘五大兴市战略’给市民生活带来的改变。”

  记者 李影 缪琴 袁弘 侯初初

  新闻链接>>>

  成都杭州商会会长应福友:

  “五大兴市战略”拓展了企业家发展思维和空间

  作为成都的一位民营企业家,成都杭州商会会长、成都宏越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应福友表示,成都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已吹响,这让广大民营企业家颇为振奋,倍增企业家对未来的发展信心,看到了长远的良好发展前途。

  应福友说,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群众期待的积极回应。实践已证明,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期待更高,而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所以,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及经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让他们深受鼓舞和振奋。成都对外开放、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顺应了民营企业家的期待,也让他们看到了成都更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应福友表示,作为来自杭州的在蓉商人,他认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对他们企业发展融合成杭文化,增添了国际化元素,成都的“五大兴市战略”则拓展了他们企业发展的思维和空间。在这座拥有越来越好投资发展环境的城市,他们将继续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积极投身于改革,坚决拥护成都改革战略,大力推动商会发展提质升位和商会内部建设转型升级,整合资源聚合能量实现杭州商人在成都的抱团发展,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成都。

  成都颠峰软件集团董事长张玮:

  产业升级将是老板们今年面临的共同课题

  “之前看到网上有一个说法,说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讲,2014年将是老板们最难的一年,对此我深表同意。”张玮说,在当前经济的发展下,如果继续通过传统的方式和理念来经营企业,肯定会遇到问题,“企业必须要创新,产业必须要升级,这也契合了成都‘五大兴市战略’的要求。”张玮表示,成都市在刚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首次将此前提出的“五大兴市战略”进行了“提升”,把“产业倍增”战略完善为“产业升级”,也为本地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玮说,从他所处的行业来看,目前所面临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就是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所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如果不主动去适应,不断从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变化,那么企业将肯定会非常困难,甚至会因此消亡。”

  然而,这样的冲击所带来的同时还有机遇。“我们公司今年不断在行业深入钻研,更多地融入互联网理念,无论是前端的市场拓展,还是后端的业务模式等方面,都更多地引入互联网的方式。去年,我们总共有2000万的项目试点了这种新的模式,项目通过率达到了100%,毛利率也从之前的30%提高到了50%,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去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的变化。”

  记者 杨富 王鑫

  相关新闻

  决策创新 后劲十足 成都是发展的热土

  今年被称作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实施关键年。日前,《中国新闻周刊》刊发大篇幅报道,关注成都治理现代化的城市实验,对成都实施的“五大兴市战略”予以充分肯定。对此,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四川代表、委员感同身受,纷纷建言献策。

  代表刘永好

  经济突飞猛进

  是投资的热土

  “很多国际性的、全球性的活动在成都举行,正是这些国际性组织或者企业,看中了成都的机会,看到了成都的商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以前人们都说成都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有文化、有历史的地方。现在,这里是投资的热土、经济发展的热土。“现在全球500强企业,有200多家到四川投资,其中绝大多数在成都都有投资。”

  刘永好说,以往的格局是“孔雀东南飞”,大量的人、资金和技术到沿海,因为那里经济发展快。但这些年,随着以内需为主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西部巨大的市场,吸引了这些企业。再加上政策的优惠、支持以及基础设施的优势,来到这里的国际、国内企业家非常多。“这两年成都的投资突飞猛进,比如汽车制造业、电子业这些以前西部很少有的产业,得到蓬勃的发展。一些大企业安营扎寨,同时带动其他企业到这里来投资和发展。”刘永好提到了“筑巢引凤”的概念。“你的条件具备了,自然凤凰就来了。”

  对于一些代表委员提出成都建立中西部首个自贸区的建议,刘永好认为这是很好的建议。“成都有很多东西都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格局中,成都展现了新的魅力。”刘永好认为,成都具备人流量、物流量、GDP和交通情况等基础条件,建立自贸区是可能的。

  代表李嘉

  产业优势明显

  创新后劲足

  全国人大代表、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负责人李嘉认为,在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中,不管从城市规划,还是整个经济发展,还有文化事业的发展,成都都是走在前列的。而从发展的后劲来看,成都在西部地区也是最好的一个地方。

  “首先,它的产业发展,都是以新兴产业和产业链的高端为主的产业群体。这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应该是非常大的。”李嘉说,一些老工业城市,往往都是传统的工业,但是成都不一样,它周边的电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成都不管是在制度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很多创新,特别是产业发展上,通过不断地探索、优化,发展得非常快,集中发展了一些比较高端的产业。

  李嘉认为,自己同成都的高校、科研机构等打交道比较多,这使得她深刻地认识到,成都是西部地区人才聚集最多、国家级研发平台最多的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以创新为根基的,有了创新,有了人才,实际上就具备了基础。”李嘉表示,《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也体现了这些内容,写得完善,挖掘深入。

  代表余开源

  配套完善

  生活很方便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余开源说,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自己十分关注城市建设中对文化底蕴的保留。在他看来,成都在保留文化底蕴方面做得很好,“宽窄巷子、锦里,都非常有特色。”成都的城市建设,有特色、有文化底蕴。

  而同时,作为一名长期在成都生活的市民,余开源对成都近年来发展对生活的改变有着切身的感受。他对于“五大兴市战略”中的“交通先行”尤其赞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也让他总结出三个字:很方便。“成都生活很方便,到哪里都方便。我们学校有一个校区在青神,现在正在建设城际铁路,一旦通车,以前1个多小时的路程,只要20分钟。”说到“20分钟”时,余开源禁不住重复了一遍。

  此外,在成都近年来的发展中,对于配套资源的建设,让余开源印象深刻。“开发了一片,就配套了一片,这是我在成都最大的感受。”不管是交通,还是安全、环境、综合配套市场和学校,成都尤为重视。“成都是一个留得住人的地方。”

  余开源说,《中国新闻周刊》此次的报道很好,其实在“很方便”的背后,得益于正确的领导思路。“比如说一个剧,它的领衔主演是很重要的。”

  委员杨建德

  探索负面清单管理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成都已确定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并且对“五大兴市战略”做出了完善和提升,正在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全国政协委员杨建德说,《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详细地解读了成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考量和具体部署。

  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多,社会关注度高。其中,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其核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整体发展动力。实现这一目标,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非常重要。杨建德说,“这样就可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有效增长。”同时,关键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必须及时转变,更多定位在主动服务和法定监管上。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建设,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市场主体发展经济的活力竞相迸发。

  成都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王圣 华露艳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