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飞行员排班 世界一流系统成都造
售后服务7*24小时报修电话: 400-666-1443
王献昌8年前从温哥华回国并选择在成都创业,他的团队研发的产品已进入测试阶段,他梦中描绘的蓝图,即将展开。
核心提示
■2006年,刚决定回国时,王献昌跑遍大半个中国进行创业考察,“老实说,当时确实收到不少北京、上海的创业邀请”,然而,成都最后被他打了最高分
■对比国外的同类高水准系统,王献昌对自己的产品给出“毫不逊色”的评价,他打一开始,就是奔着“走出国门、打向国际”的目标去的,技术功能一丝不苟,甚至支持全球语言
人物名片
■成都软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66年出生,河南安阳人。
1980年入郑州大学读本科,1991年从国防科技大学获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本新一代计算机研究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做客座访问和博士后。
主持我国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993年之后长期在北美从事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航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2006年回国成立成都软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高端航空软件,是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专家。
2006年,定居温哥华,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十余年的王献昌,带着尖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将先进技术应用于航空调度的决心回了国。次年,这个北方男人选择了与自身毫无关联的成都定居,并创办了成都软智科技有限公司,在航空这一高门槛领域开始了创业生涯。而今,随着悉心研发的产品在客户端逐步进入测试阶段,他梦中描绘的蓝图,即将展开。
■落脚成都
跑遍大半个中国
发现这里最像温哥华
2006年之前,王献昌供职于加拿大一家知名航空软件研发公司,是领域内有名的专家。选择回国,却只是出于一个非常单纯的想法:国内大型民用航空的调度运行控制软件几乎全部被国外垄断,国内航空公司购买时动辄过亿,实在不合理。他想打破这种垄断,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回国创业。
生于河南、定居加拿大的王献昌回国后却选择落脚成都,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王献昌是慎重决定的。2006年,刚决定回国时,他跑遍大半个中国进行创业考察,“老实说,当时确实收到不少北京、上海的创业邀请”,然而,成都最后被他打了最高分。
在他眼中,成都跟他长期生活的温哥华很像,包括气候、环境等,气氛悠闲舒适,又不乏创业氛围。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靠近一个本地航空客户的需求。对于王献昌而言,该航空公司是自己非常合适的合作对象。“四川地形复杂,高原航线多,国内再没有一家航空公司比该公司的航线更复杂”。对于王献昌团队所研发的智能排班系统,正是个不可多得的样本。此外,在王献昌看来,选择成都更为重要的因素,是这里有着对人才张开双臂、热情相迎的引进政策,以及极高的创业性价比。2007年,他在成都创建成都软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高新区。
在王献昌的努力下,他与本地航空公司的合作很快成为现实。2009年,成都软智科技有限公司签下了第一笔单———他的公司将为本地一家中型航空公司进行飞行员自动排班系统的开发。在此后的5年中,直至今日,这一订单仍是他与团队成员们工作的核心任务。
■5年磨一剑
飞行员究竟是怎么排班的?
正副驾有矛盾
系统自动预警
“这类航空软件的研发工作量大,跟客户沟通的周期也比较长”,以至于王献昌打造的这套软件系统已耗时5年,才终于进入上马前的测试阶段。
他所研发的飞行员智能排班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为飞行员安排飞行档期的软件。看似简单,实际却复杂无比。
“这套排班系统对智能化的要求非常高。”王献昌举例说,比如有飞行员因病停飞或机型临时变更等,信息一旦进入系统,就要在第一时间被系统中其他模块共享,并在排班时得到体现。信息共享只是最基本的,进一步是复杂的智能处理。通常,民航局要求飞行员每月飞行时间不超过100小时,每年不超过1000小时,以及必须满足一定的休息时间等,智能排班系统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逻辑计算和处理。
进一步,更为复杂的,是这套软件要求对于动态因素也能随时处理。例如飞行员是否适合飞行被安排的航线、他之前飞行操作是否存在过失误,同班组飞行员之间是否有矛盾、不合作等一系列因素都会被计入逻辑运算中,反馈给排班制定者,并发出预警。由于动态因素随时发生变化,在因素消失后,系统还需马上清除这一信息并重新进行逻辑计算。因而,“这是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系统”。
“在航空公司中,现场运行控制人员和排班计划人员的工作压力通常都非常大。”王献昌称,上了一定规模,尤其千人以上规模的航空公司,对于排班软件的智能化要求就变得越来越高。“因为靠人的判断无法将那样庞杂的信息完全掌控”。在国外,这类软件的研发虽有数十年历史,但因为工作跨越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算法等领域,因此在具体技术优化算法、报警技术、管理与控制的集成技术等方面都仍然处于研究、发展中。过去几年,围绕该应用的技术和经验,王献昌受邀多次在国际运筹协会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大会上做学术和产品报告。
■走向国际
PK国外同类高水准系统
城市智能交通也能用
如今,王献昌研发的智能排班系统,已经完成基本的客户化工作。等待这一天,他花了将近8年。那时,刚到成都不久的他毫无人脉基础,公司也没什么名气。同竞争对手同台竞争,演示系统的核心排班功能,通过多次现场PK,他们最终赢得自动排班项目。
对比国外的同类高水准系统,王献昌对于自己的产品给出“毫不逊色”的评价,他打一开始,就是奔着“走出国门、打向国际”的目标去的。
“我觉得做一个产品,首先要有市场价值,社会价值,此外还应该有国际化的价值。”为此,王献昌将这套系统定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技术功能一丝不苟,甚至支持全球语言。
待客户对产品的各种测试结束后,王献昌的产品将正式产生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目前,除本地客户外,国内已有多家大航空公司对王献昌团队的这套系统产生了兴趣,而王献昌也已计划将核心的智能技术应用于航空之外的其他领域,如机场运行控制、城市智能交通等。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新闻链接
成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成都商报讯(记者祝楚华)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市委组织部获悉,在最新一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名单中,西部共有4人入选,成都占3名。成都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截至2013年底达到102人,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数据显示,2013年,成都新增省“千人计划”专家57人、顶尖团队9个,入选数居全省第一,省“千人计划”专家现达到299人(占全省总量的90.06%)、顶尖团队18个。新增“成都人才计划”专家71人、顶尖团队5个,同比增长14.5%,“成都人才计划”专家现有185人、顶尖团队10个。据统计,成都引进扶持的这185名专家拥有发明专利566项,所在企业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78.2亿元,创造税收34.6亿元,创外汇收入4327.5万美元。
据了解,成都大力实施“成都人才计划”,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集成科技、产业等资金扶持,带动区(市)县设立专项资金6.3亿元,并撬动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社会资金跟进,产生了“集聚高端人才(团队)、催生新兴产业、培养经济增长点”的乘数效应。
党政人才方面,成都打破身份限制,公开引进35岁以下的全日制博士。首批面向全省公开引进26名博士,充实到实施“五大兴市战略”的重要部门、专业岗位担任或挂职任副处长。
原标题:帮飞行员排班 世界一流系统成都造
电话:
手机:
联系人: (女士)
地址:
|